在疫情之後的地產主軸為何,在一年前已經有開發業者開始推敲琢磨了。
一.人口移動的方向,依然會住都會區,但擇地選居之處則不會在人口密集區。
二.店面在疫情時,應聲倒地,店面市場瓦解稀化。
三.住宅大樓由於管線共用問題無法避免,若大樓有人染疫,其他人染疫風險增加。
四.地價不停的追高,無法支持透天的單坪價格。
五.在南部有台積電效應,但其周邊都是計畫區,商業區建蔽80%、容積320%;住宅區建蔽60%、容積200%,能蓋大樓的地麟毛鳳爪。
綜合以上,新加坡式建築,成為了建商們的新話題,在高雄台南市場上,也推出了幾幢這類的住宅,但可惜的,卻沒有面對到以上疫情後幾個問題,又公設比皆在25%左右,這雖然小於大樓公設比30%以上,沒發揮新加坡式建築最大的優勢。
筆者認為,新加坡式建築須要有以下幾點特質:
1.低公設比,20%左右為最輕。
2.維生管線,可以分層,甚至分戶,以防疫情。
3.不需要太大的基地面積。
4.可以配合危老條例,增加生活品質。
5.若規劃得宜,每戶一平面停車。
筆者,在一年來執行數幢新加坡式建築,公設比常有低於20%,甚至有一個案子,做到一戶一電梯,又加上屋頂設置太陽能發電、隔日曬(週壁溫度),努力的為下一代而設計,也提出在疫情後,建築在居住需求的解答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