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家族,與我談地產的開發、避險、經營及傳承,第一代努力經商、第二代努力學習;但第二代,在這個機會少於一代,但風險卻數倍於前代的大環境中,如何守富、傳富、創富。
見面時,第二代提出了一個基本問題,但也是最重要的問題:「如何可以收集資料,且判讀資料、使用資料;因為市場上的地產報導,皆是財團下的廣告,或是用心人士渲染出來的,坑大於丘,是丘又坎坷不堪。因為我們不是財團,無法主導、掌握地方政府的開發脈動;我們很願意投資,那我們要如何進入地產呢?」。
說真的,這是近年來,中小型建商面對的難題,也是在財團主導土地政策下的問題。在都市土地已經使用殆盡的台灣,要產生新的建地,只能從區段徵收、通盤檢討、整體開發、公有地降編;而這些都不是市井小民,甚至一般建商可以參與的流程。以致,即使手上握有資金的人,也只能以高價購,或者由都外土地進入土地開發的殿堂。
以手上有現金的家族,最佳的獵地心法,有以下三重點:
一.守富,要考慮「區位」
1.都外的建地(蛋殼區)
2.都內有機會區段徵收的農地
3.出脫共有土地
二.傳富(減稅)
1.可以農地農用的都外農地。
2.以法人身分購置工業用地。
3.可配合信任的山坡地保育區的農地、林地。
三.創富(知識開發)
1.可以變更的都外土地。
2.科學園區外的非農地。
3.有若本業,可考慮生態鏈區位的土地,如物流、農企業,皆是未來5年的黃金產業。
地產的經營,已經進入了財務、法務、土地、都計、建築不分家的時代。若想要學會如何判斷,每一種區位,每一種專業,在地產的影響參數,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,以及除錯。
這當中如何判讀,各地區都市計畫的沿革,變革的原因,又是重中之重。若有機會,我會請相關人士開班授課,解剖分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