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可能是全台灣,以特定(未登記)工廠的法規(工廠輔導法),取得的第一張建照。外界看似駕輕就熟,但我們依然感到千辛萬苦。
未登記工廠法案公佈後,各界對其行政程序眾說紛紜;各代辦業者,口若懸河,各顯神通;有些初出茅廬的建築師,更聲稱他們辦過「補照」的過程。對於這些說法,我個人常感到相當驚訝,有時候驚嚇到「吃手手」了。因為全台灣,包括我手上拿的這一張,以工廠輔導法取得「建築執照」可能不到15案。在「臨時工廠」時期,取得臨登工廠有7700多家,完全變更成丁種建築用地,只有11案。
在兩年前,我即透過課程,向各界報告,整個「特定工廠」要完成合法,最重要的是「控場」能力。也即是,需要有熟捻建築行政法令、土地法、工輔法以及民法…等相關能力的專業人士,主導控制,才能走到最後並且功德圓滿。
建議想要從事,特定工廠變更的專業人員,一定要努力的增加自己的實務經驗,法規能力以及熟悉行政流程。興辦事業計畫的撰寫,已經是一個重要門檻,取得興辦事業計畫之後的補照,更是難上加難。若興辦事業計畫是九陽神功,「補照」就是屬於乾坤大挪移的第九層功夫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