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醫師,H桑,中年從商,走進了製藥業。由於有出色的本質學能,以及10在醫界的努力,在資金的挹注下,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創業10年即有所成。也在後10年,又併購了中、南部,兩個廠房,亦步亦趨,事業做得風生水起。
一年前,在南部,又有擴廠需求,這次要購地新建廠房。進入評估了兩塊「丁建」,皆在同一個區位,相去不遠。在坪單價上,A地,由於直接面臨省道,,比B地高出近20%,但B是空地。而在評估期間,各路人馬所提供的資訊,千頭萬緒;網路上,撈獲得訊息,更是千奇百怪。「雜訊」,可說是源源不斷的湧至,令他束手無策,坐立難安。這些「雜訊」,令他無法做出正確的「診斷」。
「只要要做決定,就會有「雜訊」,由於太多的雜訊,所以今天來找你」,他說
「正本清源,丁種建築用地的態樣約有20種,從地籍的形狀,分區,A地應該為毗連變更而來;B地應為原編,但看樣子,有套繪」,我說
「有何差別」,他又問
A地,入手後,可能要變更原有的「興辦事業計畫」,不見得可以馬上使用。B地,買了要處理建築線及建築技術規則118條的限制,又有套繪問題,可能有所阻礙。但B只要在購地前處理好又沒問題」,我說
「太好了,這情況,從來沒人提供給我。購買土地的過程,真的存在太多系統性雜訊了…」,最後,他無奈的說。
果然,跟醫生的對話,是哲學性維度的檔次,像是在看病問診。說真的,決定購買一塊土地的過程,就是如此。
